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培训学习 > 外语留学
外语留学

赴美留学第七谈:教不出“优秀”孩子,或许家长才是问题根源

时间:2019/5/29 11:13:49   作者:王小语   来源:中国培训之家   阅读:469   评论:0

  本文转自钛媒体独家企业家专栏的第七篇。作者刘君老师是资深留学教育工作者,在北美创办了 K12 在线教育公司 7EDU。十多年的境外教学生涯,让她拥有了一套独特的“方法论”,希望用中西方最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帮助更多的K12学生。

  从小到大,我们经历了形形色色的小考、大考。唯有为人父母一事,没有教学、没有培训、没有标准资质。这也就意味着,我们身处其位,但不一定有为人父母的能力。

  这件事说来令人难以接受——孩子都出生几年,甚至十几年了,怎么我就没资格教育了呢?

赴美留学第七谈:教不出“优秀”孩子,或许家长才是问题根源

  提起这一点,并非要质疑天下父母的能力,而是希望作为父母,大家能有一个共识:家长的再教育,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。家长应该始终和孩子共同成长。

  我把家长的再教育,分成了这样几类:1. 树立正确观念 2. 拨开现象看本质 3. 坚持学习、以身作则,下面,我想具体谈谈它们的具体意思和操作方法。

  警惕自己的“想当然”,树立正确观念

  念书的时候,我们需要背诵许多定理,这都是前人思想的结晶,让我们无需重新证明勾股定理才能了解三角形边长的计算。在教育这件事上,树立正确的观念也是事半功倍的事情。

  然而很多家长在教育的时候,常常会有过于想当然的问题,缺乏正确教育观念。

  第一个“想当然”是:以结果为导向。

  比如一名国际学生的家长,他最大的希望,就是自己的孩子能“融入美国社会”,因此坚持要让孩子进入全是白人的学校。

  然而作为国际生,这样的学校不管是语言、文化还是环境都让孩子感觉很陌生,在学校倍感孤独,从一个外向的小孩变成几乎不跟人沟通的“隐形人”。

赴美留学第七谈:教不出“优秀”孩子,或许家长才是问题根源

  实际上,假如家长能了解,教育其实是过程导向而非结果导向的事情,可能事情就会有很大转机。

  首先需要剖析“融入美国社会”这件事,是希望孩子能够尽早适应美国的学习、交到当地朋友,而这件事并不是一定要在全白人的学校才能做到的。事实上,孩子在我们的建议下,转到有一部分华裔和其他族裔的学校后,变得开朗了很多,因为这样的环境让他能意识到,自己的与众不同是与生俱来的,身边的多样性减轻了他的心理负担,而到了学校以后不再“垫底”,他逐步建立起了对自己的信心,也就让他更容易适应环境。

  同样是希望孩子尽早“融入”,如果只盯着自己认为的结果,而非关注过程中孩子的反馈和真实情感,这个结果反而难以达成。

  更糟糕的是,当家长提出结果导向的理论时,整个学习的过程就变成了一种硬性任务,必须达到一个目标、有压力的过程。这样有压力的过程让快乐学习变得不可能,也就让孩子对学习的这种兴趣越来越小。

  而当你去认可过程的意义,就能关注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。这时候甚至家庭关系都会有变化——从一直抱怨为什么还没有达到这个结果,而变成了肯定孩子的进步,更加积极。

  第二个想当然,是教育的结果是应该立竿见影的。

  教了孩子一次,希望他/她能以后都记住。

  报了个班,希望马上看到成绩提升。

  这些都是例子。然而教育并不是这样的,它是一个持续不断、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。你会在一点一滴的付出之后,有一天回头望,忽然惊喜发现已经前进了不少。而不是每一次付出都会马上得到反馈——事上大多是其实都是如此,学习、工作、关系的建立,都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维护。假如在你的生活里,也并没有这么多立竿见影的正向反馈,为何到了孩子身上就要苛求呢?

  事实上,孩子从零开始成长,一定是会有很多挑战家长耐心的时刻。

  比如我之前的一个学生,SAT分数在8、900分的时候,父母带着他四处求教,相信了很多“保证提分1500”的教辅班的说法,交了钱就心满意足了。然而一段时间之后再看,孩子的成绩根本没有提高,再细看一下别人的广告语,一行小字写着“保证1500,假如达不到可以反复免费上课”。

  可是孩子最宝贵、最重要的时间就是这两年,反复上并不一定有效的课程又有什么用呢?

  家长找到我们之后,我们让他们放弃了希望立即看到效果的想法,也明确说了,没有人能保证教育一定能达到什么结果,只能尽你所能,并且在这个过程中,面对孩子的闪光点时,不管有多微小,都要尽量鼓励他、帮助他走上正向循环。

赴美留学第七谈:教不出“优秀”孩子,或许家长才是问题根源

  当我们给孩子树立阶段性的目标之后,孩子的进步令人惊喜——我们原本仅仅是给他定了一个1200分的目标。由于通过一点一滴的进步,孩子逐步对自己有了信心,最终在申请季前拿到了1350分,这样的进步在之前难以想象,然而一步一个脚印走来,也就自然发生了。

  第三个想当然,是自己是孩子的发号施令者。

  这句话抛出来,可能很少有家长会“对号入座”,但是如果我举个例子,可能这一点就很明显了。

  比如你希望孩子去洗澡了,会说的话是“XX,你该去洗澡了。”吗?

  这样的命令口吻,就是发号施令的一种。

  与之相对,假如能用一个问答的方式,沟通就会变得更加顺畅、孩子的行动也会更加主动。“XX,你接下来该干什么了?”孩子思索过后,知道自己需要去洗漱了,同样会行动。只是这种方式下,孩子是自己的主人,决定了自己的时间和行动,也就会对它更加认真,未来也更容易形成习惯。

  拨开现象看本质

  身为家长,应该时时刻刻都记住,自己需要拨开现象看本质。

  比如前一部分我提到的例子,家长需要去分析怎么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融入,并在过程中审慎观察,而非粗暴地把他扔进一个自认为合适的环境。

  再比如,很多家长都会面临孩子沉迷游戏这件事情。有的家长选择的是严厉管制,但孩子往往反叛意识更强;有的家长苦口婆心劝诫,然而孩子根本不听。

  我之前的一位学生也有这样的情况,家长直接把孩子的手机电脑收走,孩子的反应是在家砸东西。在我们的建议下,家长去进一步探寻了孩子沉迷游戏的本质原因——空虚。由于在学校的表现不佳,孩子转而寻求网络世界的成就感。于是我们设计了【学习上的小目标+游戏上的小目标】互相配合的方法,在学习上设立一些阶段性的目标,并与游戏时间挂钩:先是学习完成一个目标,可以打15分钟游戏;再完成一个,变成半小时。中间有时他获奖,我们给他一整天时间让他随便玩,孩子也其实玩不了那么久,觉得累了。

赴美留学第七谈:教不出“优秀”孩子,或许家长才是问题根源

  一直延长到三小时后,孩子在学业上也有了很多进步,自己就会觉得不愿意花费这么多时间打游戏,这变成了他主动的选择。

  其实对于家长来说,收掉孩子手机电脑,控制孩子经济来源,这些都是“简单粗暴”的方法,对于家长来说容易,然而效果并不好。真正的教育,需要去理解孩子行为的动因,并且有耐心、循序渐进、不害怕反复试错地陪孩子走出困难。

  不断学习,起到榜样作用

  最后我想谈的,是家长的榜样作用。

  移动互联网进入我们的生活以来,手机成了所有成年人甚至青少年、儿童人手一部的东西。有的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,没有耐心陪同,在“有需要的时候”,扔给孩子手机,这样孩子就“乖”了,不会来烦他们了。可等孩子大一些了,家长又会反过来要求孩子,不许玩手机,要静下心学习。在这时候,他们就该想想,最早时,是谁把手机给的孩子?

赴美留学第七谈:教不出“优秀”孩子,或许家长才是问题根源

  家长需要做好榜样,不仅仅是为了孩子的现在,更是为了孩子的未来。

  在人的一生中,能够用于探索的时间和精力都不是无穷的。而家长能做的,就是用自己的一片天,帮助孩子有更多的自由去尽情探索这个世界。

  在这个过程中,家长如果一成不变、眼界有限,又如何能期待孩子不断蜕变、一直进步呢?

  家长需要和这个社会始终有交互,能在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给他们带来新的信息——不是说家长需要成为各个方面的专家,仅仅是关心这个社会发生的事情就已经足够了——这样,才能和孩子有更加深度的交流,产生灵感碰撞,共同成长。

  试想,如果你能和孩子聊聊最新颁布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,和孩子共同阅读一本文学作品,分享和交流观后感,是不是比永远仅仅关心他是否吃饱穿暖、带回家的成绩单分数几何,要更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与情感联结?

  为人父母,的确不需要“资格考”,然而做一个无愧于心的家长,还需要更多自省、投入更多精力,以自己丰富、健全的人格,来引导孩子健康成长。


友情链接
移动新媒体 | 海峡教育网 | 华夏教育网 | 中华教育新闻网 | 教育在线 |
投稿邮箱:418526785@qq.com  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
声明:网站登载此页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